顾名思义,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一般见于寺庙墙壁上。图像多反映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创作与需求方面形成了密切而独特的生态关系,是人文内涵丰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作画之人一般被称为画匠,他们游走于乡间小镇寻找活计,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为了生计,陕北画匠往往一身兼画师、塑匠、木匠、石匠、建筑设计、纸扎装置等多种角色,其中壁画技艺成就的高低是对一个好画匠的最终评定。近两年,随着人们对修建寺庙的重视,画匠们看到了一丝曙光,民间壁画似乎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壁画最高境界神形兼备写实传神
我国壁画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可以说壁画是最原始的绘画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充满智慧的人类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壁画形式,如洞穴壁画、岩画、墓葬壁画、庙堂壁画,甚至是涂鸦,但在如今的陕北最常见的当属寺庙壁画。通常情况下,透过寺庙壁画就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传说。在宗教、寺庙文化繁荣的陕北,那些游走在乡间小镇寻找活计的画匠艺人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艺还需熟悉各类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一般的神话人物没有固定的造像,每一个画匠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不一样,好画匠的图像神形兼备,看上去立体写实,人们可以很好地接受。”陕北匠艺丹青省级非遗传人任今民说,“ 绘制壁画按步骤来说,先画人物再画配景后着色,画是最关键的步骤。区别是否为一个好画匠,就看画像线条的流畅度。做好这一行不仅需要悟性和天赋,更需要爱好从而不断地钻研。”如今70岁的任今民,利用自己的丹青所长,为老街的文昌楼、鼓楼、牌楼、世纪广场长廊以及民居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彩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画匠马东科听不到声音可以更专注绘画
今年新收录的市级非遗传人中,有一位传人马东科也是专长于民间壁画,他通过自学绘制出的壁画生动传神,引起人们的关注。
记者见到马东科时,他正在绥德满堂川镇一个村子里为一座新修寺庙彩绘。“ 这几天主要是造像、彩绘,壁画得过几天才绘制。”马东科说。他像所有画匠一样精通寺庙营造中的所有技能,而壁画是他最为擅长的部分。
马东科今年55岁,绥德吉镇人,常年在外揽活干,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干我们这一行吃的就是苦,还得一直在外面跑。现在年纪大了,技艺好了,上门打问的人也多。”对自己手艺自信的马东科说。从小就热爱绘画的他,学习成绩一直不错。8岁那年一场疾病令其几乎失去听觉能力,“ 考大学的时候分数很高,最后因为听力的原因没有被录取。”为了寻找谋生出路,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绘画。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戴了助听器的马东科依旧听不到多少声音,要么听妻子在一旁转述要么拉着记者自顾自讲自己过去的事。当妻子转述记者的问题时,他很专注地看着妻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听不到声音的人更专注”。“耳朵不好使,眼睛就好用,只要看到过的场景没有我画不出来的。”一路走来所有的技艺都是自学,他看的最多的是白云山塑像和壁画,说的最多的是做画匠需要天赋和悟性。
传承的内涵只要市场需要就有传承
“相比其他项目来说,壁画更讲究。一般民间艺人能绘制好的不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然也就不多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说,真正绘制壁画的人不多。”绥德县文化馆延保霞说,并且大多数画匠的工作方式属于家庭模式,找到合适的活计全家人上手。“ 这样的工作方式,一是因为现在学手艺的年轻人少,就算有人来学,吃不下去苦,绘制出来的画像不能看,很少收到徒弟了;二是全家人上手方便,走哪都能跟家人在一起生活。”马东科说。
近两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寺庙建设被重新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村镇开始兴修寺庙,画匠艺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 有需要,我们就有活干,有活干就有传承。”古稀之年的任今民一语道破传承真正的内涵。
联系阿特斯墙绘:0592-6131033 厦门-福建地区专线:189 5000 0570
声明: 本文由墙绘新闻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陕北民间壁画:散发新的生命力
------====== 本站公告 ======------
中国墙绘网采用自主、合作、加盟的方式在全国超过600个市县提供墙绘服务。服务项目包括专业墙体彩绘、城市文化墙、幼儿园墙绘、大型街区墙绘、大型广场墙绘、工程内外墙绘画、壁画、动漫画、立体画、室内外涂鸦设计等。
咨询热线:0592-6131033